论文通过临床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首次从“微生物-肠-脑轴”角度揭示了睡眠剥夺导致认知受损的机制,为防治睡眠不足导致的认知障碍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思路,为通过干预肠道菌群治疗相关神经精神障碍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7月,北大医院血液内科任汉云教授、李渊副教授团队研究发现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调节趋化因子CCR2-CCL2轴抑制T细胞活化,诱导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CCR2+CD4+T细胞生成,进而达到预防小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特发性肺炎综合征(IPS)的效果。此项研究发现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改善特发性肺炎综合征的新机制,为利用MSCs进行IPS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助理教授李明松与合作者对晚二叠世生物灭绝事件进行了系统的有机地球化学、天文年代学以及地球系统模型的研究,认为西伯利亚大火山岩省快速释放大量的CO2导致了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
综述文章介绍了常用表征技术的现状和电化学石英晶体天平的基本原理,包括其独特的功能、背景(如操作理论和原理、历史概述等)、对电池研究的优点以及与其他原位技术(如X射线衍射、原子力显微镜、微分电化学质谱法等)的联用;还进一步回顾了最近关于应用其用来研究电极和电解液的体相的现象以及界面反应机制的进展。
胃肠病学领域学术期刊Gastroenterology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肿瘤转化研究中心张宁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在题为“Single cell DNA sequencing reveals punctuated and gradual clonal evolution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研究论文中,研究人员综合...
近期,国际天文界最具影响力的综述期刊Annual Review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年评》,简称ARA&A)特别邀请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东苏勃研究员撰写述评文章,对太阳系外行星统计这一研究领域进行系统总结和展望。
研究团队从慢性牙周炎患者重度病变位点的龈下菌斑中分离出两株细菌,经鉴定为二氧化碳噬纤维属的新物种,并命名为牙周二氧化碳噬纤维菌。研究人员对分离株进行了完整的多相分类研究,日前该新物种的发现和命名已得到专业认可,相关研究论文已在线发表于细菌分类学权威杂志《国际原核生物系统学委员会会刊》。
该研究系统分析了一系列靶向B.1.351刺突蛋白的全人源化中和抗体,并依据结构信息分析了其组合策略和对于Delta突变株的应答情况。来自长期康复者的BD-812/BD-836抗体组合表现非常突出,对Alpha、Beta、Kappa、Delta等突变株均展示pM级别的活性,有望成为针对新冠病毒突变株的候选药物分子。
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武阳丰教授与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Bruce Neal教授最新研究发现,中国人只要在做饭时,将厨房里的普通食盐换成低钠盐,就可以显著降低罹患脑卒中、心脏病和全因死亡风险。这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于法国时间8月29日在巴黎举行的欧洲心脏病学会的“热线研究”上公布,并同时发表在医学顶级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该研究通过基于CRISPR激活(CRISPR activation, CRISPRa)系统的全基因组水平的功能获得性筛选,发现了多个介导SARS-CoV-2入侵细胞的潜在新受体。
课题组基于BiFC技术,发展了一种可以在纳米尺度下研究细胞内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新型成像技术。该技术克服了传统BiFC技术易产生假阳性信号的问题,并被用于在纳米尺度下解析宿主细胞重要蛋白质参与HIV-1病毒组装的工作模式。
本研究发现在亚太地区,传统缓解病情的抗风湿病药(csDMARDs)仍是主要用药,占RA患者的80.7%,其中18.9%的患者甲氨蝶呤用量不足。
研究人员通过对单碱基突变特征分析解析了不同正常组织积累大量体细胞突变的潜在驱动原因。利用Bayesian hierarchical Dirichlet process算法,研究人员总共分解出了出现于不同器官组织中的7种不同突变特征。
研究组发展了异质生境中的食物链模型,将集合种群承载力理论推广至多物种群落,定量预测了捕食者-猎物系统的共存条件、以及异质景观所能支撑的最大食物链长度。模型预测:最大食物链长度随集合种群承载力增加而增加、随捕食者的下行调控增强而降低。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张霖研究员课题组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远航院士等合作研究,指出我国华北平原夏季大量土壤氮氧化物排放降低了人为减排对控制臭氧污染的有效性,并导致一种“惩罚效应”,为我国大气臭氧污染治理带来新挑战。相关成果2021年8月18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科研团队借助于北大医学独特临床优势,常规实现新型下一代固体靶核素64Cu、124I、89Zr的生产和临床/科研使用。多项放射性药品临床转化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纳光电子前沿科学中心马仁敏研究员课题组在无缺陷的周期性结构中基于模式耦合光场局域化机制实现了魔角激光器。2021年8月16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被认为“设计概念具有高度创新性”并“展现出优异性能”。
该研究系统地评估了CRISPR-Cas9编辑过程中的DNA修复产物并阐述其影响机制,提示基因编辑时抑制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的潜在诱变危险;全面评估多种SpCas9变体的切割活性和特异性,促进这些变体在合适的基因编辑背景下的应用。文章发表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杂志。
物理学院刘开辉教授课题组等人提出并发展了瑞利散射圆二色性光谱技术,实现单根碳纳米管水平上手性结构和螺旋结构的完整测定,有望为单一螺旋结构碳管可控生长、量子物性研究及芯片应用提供核心表征技术,同时也为手性材料结构设计、物性探索和器件应用研究提供全新技术平台。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孟杰教授课题组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初田哲男教授、京都大学青木慎也教授等合作,基于格点量子色动力学,提取重子-重子相互作用,预言了由六个粲夸克组成的双重子系统在强相互作用下存在束缚态;2021年8月11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