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论文由主要作者贾盾教授与主要作者美国马里兰大学Andrew Sweeting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惠珅教授、姚欣璐博士合作完成,深入探讨了企业动态定价竞争与市场集中度问题。该论文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
近日,北京大学马丁/王蒙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一种将聚乳酸塑料催化转化为丙氨酸的新过程。采用Ru/TiO2催化剂,在无外加氢气的条件下,氨水简单加热处理即可实现聚乳酸塑料高效制备丙氨酸(77%收率,反应温度140度)。
新版数据库覆盖了更为全面的数据,同时也初步实现了由数据整理、分类向更深层次的数据挖掘和为用户提供更多实践的功能转变,将有助于推动植物microRNA功能与演化的研究,促进microRNA基因资源的深入挖掘与应用。
近日,北京大学陆林院士团队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柳叶刀》(Lancet)子刊Eclinical Medicine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全面揭示了精神和神经疾病与新冠肺炎易感性、严重程度和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
该论文围绕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中国西南山地”,通过对3个山系生态系统中多种食肉动物的1000余份粪便样品的DNA metabarcoding(宏条形码)分析,深入解析同域共存的食肉动物的食性特征,量化构建捕食者-猎物的食物网结构。结果显示,不同食肉动物物种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性生态位分化,这可能是实现群落内物种稳定共存的重要机制。
本研究是2012年至2015年中国精神卫生调查的一部分,旨在提供抑郁障碍的社会经济相关因素和抑郁障碍的卫生服务利用现况。抑郁障碍在中国的分布特征为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失业者高于就业者,分居、丧偶或离婚者高于已婚或同居者。
研究指出,除了要充分考虑遥感时间序列数据的不确定性和统计分析模型的内在缺陷外,还有必要结合站点观测资料和生态系统模型模拟等方法,更加审慎地探讨二氧化碳施肥效应的时空变化问题。
该研究主要发现巨噬细胞中的IRX3作为转录因子,通过TLR4-JNK1/2-IRX3信号通路直接促进炎症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脂肪组织的产热功能,导致肥胖及相关代谢炎症疾病的发生。
2021年9月17日,北京大学赵进东院士课题组与高宁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Insight into the Mechanism of Energy Transfer in Cyanobacterial Phycobilisomes” 的研究论文。论文利用冷冻电镜技术首次解析了两种蓝细菌藻胆体的高...
近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郭帅副教授与人合作在BCOV理论的A-模型结构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其论文“Polynomial Structure of Gromov–Witten Potential of Quintic3-folds(五次三维流形的Gromov-Witten势函数的多项式结构)”被国际顶尖数学期刊Annals of Mathematics接收。
9月17日,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分子医学研究所陈雷研究组解析了人源sGC全长蛋白与刺激剂YC-1和riociguat以及激活剂cinaciguat复合物的高分辨结构,揭示了小分子药物与sGC相互作用模式,并阐明了药物的激活机制。该文章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 (全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
研究团队探究减少巨噬细胞琥珀酸的含量与释放是否可以抑制AAD的发生发展。α-酮戊二酸脱氢酶(OGDH)是三羧酸循环的限速酶,通过对α-酮戊二酸的脱羧作用,调控琥珀酸的生成。
课题组直接观测到了催化循环中由配体交换物种Pd(OR)(Ar)向预转金属化四元环中间体的转变和转金属前后的活泼中间体。这种对反应路径的直接监测指明:Suzuki-Miyaura反应中,氧化加成后经过配体交换的转金属化路径是占优的。
文章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债务成本的横截面模式,发现规模较大的公司和位于较发达城市的公司面临的成本明显较低。作者对规模相似的中国和美国公司做了比较分析,发现存在重大的潜在重新分配收益。
2021年9月10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罗述金课题组与中科院动物所邹征廷课题组在PLoS Genetics上合作发表论文,通过全基因组和转录组分析鉴定出决定家鸽眼色多样性的基因SLC2A11B,其功能缺失突变导致虹膜缺乏黄色形成白眼性状,并在家鸽驯化过程中长期受到人工选择。
2021年9月8日,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白凡课题组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钟茜课题组合作在Genome Medicine杂志以研究长文的形式发表论文。该研究对来自于25个EBVaGCs患者的123个样本(包含了唾液,组织形态正常的胃黏膜组织,癌前病变以及肿瘤等多种类型)进行了全外显子组测序,EBV基因...
国家艾梅乙项目可以为更好地实现2030年消除乙肝的目标提供独特的机会和平台,通过在疾病早期阶段识别乙肝病毒感染的孕妇及其高危家庭成员,以促进实现消除乙肝发病率、降低死亡率的目标,需要在现有的国家规划和资源中更好地整合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以建立一个涵盖全生命周期的乙肝病毒感染的预防、筛查、诊断和治疗的综合防控系统。
研究团队在已有的陆面过程模式基础上,构建了首个全球植被-动物-人类(狩猎采集者)相耦合的模型。该机理模型涌现出的宏观规律得到了观测数据的支持,进而从机制上定量揭示了世界各地狩猎采集人口密度巨大差异的原因。
研究通过对中国5个山地生态系统500余份豹猫和赤狐粪便DNA的宏条形码分析,获取其生活地点小型哺乳类、鸟类等多种动物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情况。研究发现,豹猫食物中小型哺乳类物种丰度与基于传统方法调查记录到的物种多样性高度相关,从而为非损伤性、快速准确地查明区域性生物多样性分布信息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手段。
黄建永课题组报道了细胞外基质刚度对于病原菌入侵内化宿主细胞的时空调控规律,发现了基质刚度主导病原菌聚集性/弥散性入侵宿主细胞的内在机制,揭示了抗生素在细胞内累积及其对内化细菌清除效率与基质力学微环境因素之间的定量依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