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利用双pegRNA策略,显著提高了引导编辑的效率。通过在一系列内源位点及不同细胞系上的验证,证实HOPE策略提供了效率与精准度高度平衡的引导编辑新选择。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王征实验室在国际学术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上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报道两种神经调控手术干预难治性强迫症的脑网络模式调控的异同,为个体化术前治疗方式筛选、术后康复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
姜佟琳研究员及合作者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发表文章,从新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了敬畏感对自我概念的影响。
2021年10月20日,白凡课题组与英国约克大学的Mark C. Leake课题组合作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发表题为Membraneless organelles formed by 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increases bacterial fitness的研究论文,通过单分子高分辨率荧光显微追踪和多尺...
氧化亚氮是单分子增温潜势较二氧化碳高300倍的强效温室气体,其在大气中寿命可达百年之久,也是平流层臭氧最主要的破坏者。农业是最大的N2O人为排放源,其中农田氮肥施用是其主要贡献者。因此,减少农田N2O排放对全球升温控制在2°C 以内是至关重要的。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乔宾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提出通过拍瓦飞秒强激光辐照微胶带靶获得峰值能量高于100 MeV、能散为1%的高品质离子束的新方案。2021年10月4日,相关研究成果以《飞秒激光与微胶带靶相互作用产生准单能离子束》 为题,在线发表于《物理评论X》。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高鹏研究员课题组与合作者利用低剂量成像技术实现了杂化钙钛矿(CH3NH3PbI3)在原子尺度上的结构表征,并揭示了其分解路径。2021年9月17日,相关研究成果以《原子尺度揭示CH3NH3PbI3结构及分解路径》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王健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近日在分子束外延生长的高质量晶态二碲化钯(PdTe2)超导薄膜中观测到了平行磁场下的量子格里菲斯奇异性。2021年9月24日,相关研究成果以《二维晶态超导体中的平行场量子格里菲斯奇异性》为题,在线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汪旸教授团队与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任仙文研究员合作在Blood在线发表研究论文,首次阐述了PEG10基因的拷贝数扩增在皮肤T细胞淋巴瘤大细胞转化的关键作用及机制,为皮肤T细胞淋巴瘤大细胞转化的诊治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潜在治疗靶点。
课题组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一种通用的测量单颗粒pH值的方法,即将颗粒物中广泛存在的水作为探针,通过显微拉曼光谱直接检测单颗粒物中的[H+]。利用多元曲线分辨方法对溶液拉曼光谱进行分析,得到了体系中包括H+在内的所有离子的离子水合光谱作为标准光谱,该光谱既包含了离子本身的特征信息,又包含了被离子影响的水的拉曼光谱信息。
课题组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卷积循环神经网络的视网膜编码模型,能够高精度地预测大规模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对动态自然场景的响应,同时可以学习出各个神经节细胞的感受野。这一模型不仅具有生物学价值,而且对设计新一代脉冲视觉模型、芯片乃至研制视网膜假体都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世界大河综合征测站主要分布在北纬30-50° 与南纬30-40° 两个关键纬度带,说明溶解性固体的变化受自然因素(如岩石风化、气候变化等)影响较大,但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如农业灌溉、大坝建设、快速城市化等)影响不容忽视。
本文不仅系统地论述了内吞激活的启动、内吞途径、亚细胞器定位及信号激活的过程,同时赋予了膜受体内吞后信号转导的意义。本文提出的膜受体内吞的新命运将为受体激活理论、内吞理论和精准药物设计理论提供全新的理解。
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生命科学学院,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张泽民课题组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刘芝华课题组、马飞和徐兵河课题组,在国际期刊Cancer Cell上以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Single-cell analyses reveal key immune cell subsets associated with response to...
该项研究以本征应变与各向异性弹性张量的笛氏乘积为变量,构造了Eshelby弱猜想和强猜想的数学表示,继而证明了对于具有非退化立方对称性、横观各向同性、正交各向异性、单斜对称性的四种各向异性介质,Eshelby弱猜想成立;但是,其相应的强猜想存在反例,并且给出了构造非椭球构型反例的充分条件。
2021年9月21日,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汤富酬课题组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李铁军课题组合作在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上在线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引入了一个名为SCORE(Single-Cell mOleculaRnEtwork)的统一分析框架,该方法可以不依赖批次信息整合不同单细胞数据集。
该研究发现了人淋巴细胞中RAG1的凝聚体现象以及RAG2参与RAG复合物活性调控的作用机制,论文最后使用“越狱”模型来对该作用机制进行更形象的描述,即在S/G2/M时期,细胞内的RAG1依赖于自身的结构特征或是在细胞核内无膜细胞器(如核仁)等的帮助下,在细胞核内以凝聚体的形式存在。
近日,北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要茂盛教授与北京市朝阳区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等合作团队合作集成呼出气采样、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检测和机器学习模型研发了新冠感染的无创呼出气筛查系统(TestBreathNow-TBN)。
2021年10月9日,北大生命科学学院蒋争凡实验室和西北农林科大沈锡辉实验室与军事医学院周冬生实验室合作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PNAS上以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了他们在抗细菌天然免疫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
该论文由主要作者贾盾教授与主要作者美国马里兰大学Andrew Sweeting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惠珅教授、姚欣璐博士合作完成,深入探讨了企业动态定价竞争与市场集中度问题。该论文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